徐州小沿河饮用水源地水质改善延续工程设计方案

返回

作者:水环境研发部

发布时间:2015-12-22

浏览量:0

来源:自制

摘要:

徐州小沿河饮用水源地水质改善延续工程设计方案

项目概况
       徐州小沿河地处铜山县柳新(泉)镇北部,上接微山湖深湖区,下至湖西航道,是一条湖内清水河道,流域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市区唯一的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源地取水口距柳新镇蔺山村以北约4公里,设计供水能力为20万吨/天,约占市区总供水的三分之一,承担着北区50万人口的饮用水供水任务。
       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要求,在饮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并须符合国家规定的《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为改善小沿河水体,在小沿河取水口上游实施了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水质改善示范工程。
       通过前三期工程,共计安装8台水循环量为10万吨/天的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工程实施后,尽管上游来水水质较差且不稳定,但经过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的处理,处理区内水体物理和化学性质得到显著的改善,从2009年DO、TP、NH4-N、TN、CODMn等指标均超标,改善至三期工程运行后的DO、TP、NH4-N均达标并能稳定保持,各指标去除率随设备运行数量增加而明显增加。取水口水体CODMn已逐渐接近II类水,由此可见,取水口水质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水质良好。

 

设计目标
       由于上游水质波动较大,水体流动较快,太阳能生态修复区覆盖面积相对于小沿河河道而言仍相对较小,抗干扰、抗波动能力仍较低,安全保障力度不够,应进一步加大生态修复区覆盖范围,从而进一步加强水质抗波动能力。针对小沿河前期工程的治理效果和所面临的挑战,建议尽快启动小沿河饮用水源地水质改善工程的延续工程,进一步加大生态修复区覆盖范围,形成并完善小沿河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以达到更好的水质改善和饮用水安全保障效果。

 

工程设计
       考虑上游水质波动的影响,以及在水体流动较快的情况下,原有8台太阳能生态修复区覆盖面积及处理效果相对较小,应进一步加大生态修复区覆盖范围,使新增修复区与原有三期工程修复区形成更加完善的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系统,重点处理上游来水,加强上游来水中CODMn和TN的去除率,强化上游来水处理效果,对有害藻类水华进行预防控制,保障和维持下游取水口水质。同时进一步降低饮用水源受天气、季节变化影响和干扰,加强水质抗波动能力。因此设计目标为,工程实施后水质稳定保持优于国家地表水II类水水质标准。
       小沿河饮用水源地水质改善延续工程的设计计算根据小沿河水质的污染负荷、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II类水水质标准的所要达到的去除率及需氧量进行相应计算,同时结合单台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曝气复氧与生态修复可覆盖水域面积进行设计。 
       按照小沿河取水量20万吨/天及设计目标地表II类水进行设计,小沿河饮用水源地取水口上游需布设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14台,即在原有工程基础上需增加布置设备6台。
       结合小沿河形态及水质特征、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的覆盖面积以及取水口作为饮用水源的严格水质要求,同时考虑应进一步提高整体工程的水质抗波动性,以保证饮用水源的水质安全、稳定,避免因天气状况、季节气候的变化的影响而造成取水口水质产生波动,本期工程设计参数如下:
       小沿河饮用水源地水质延续工程设计在小沿河二期工程下游往取水口方向设计增设6台新一代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IPOCH50S6-SH3F-XZ),小沿河取水口形成覆盖面较广的、稳定可靠的一级保护区具体设计见下表。

 

小沿河饮用水源地工程设计参数(20万吨/天)

设备型号

数量

布置间距

布置位置

IPOCH50S6-SH3F-XZ

6台   

80m,沿河道均匀分布

设备布设位置为原有示范区下游水域。

 

       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布置在取水口至黄庄航道北段,位于原有工程下游水域,以80m间距布置,覆盖长约1.3~1.5km的河道。延续工程与原有工程共14套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最终形成取水口一级保护区,提高水体溶解氧与透明度,长期有效地对CODMn、TP及TN等污染物进行削减以及对有害藻类水华进行预防控制。14台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布设位置示意见图。

 

返回列表